100%

卷九

楊文公《談苑》稱,楚僧惠崇工詩,於近代釋子中為傑出,而歐陽公少師《歸田錄》亦紀其佳句,則不甚多。余嘗見惠崇自撰句圖,凡一百聯,皆平生所得於心而可喜者,今並錄之。《書楊雲卿別墅》云:「河分崗勢斷,春入燒痕青。」《長信詞》云:「陰井生秋早,明河轉曙遲。」《送遠上人西遊》云:「地形吞蜀盡,江勢抱蠻迴。」《江行晚泊》云:「嶺暮清猨急[157],江寒白鳥稀。」《上谷相公池上作》云:「歸禽動疎竹,落果響寒塘。」《贈陳少府》云[158]:「野人傳相鶴,山叟學彈琴[159]。」《夜坐》云:「春淺冰生井[160],宵分月上軒。」《贈凝上人云》:「掩門青檜老,出定白髭長[161]。」《送遷客》云[162]:「浪經蛟浦闊,山入鬼門寒。」《經緣公舊寺》云:「遺偈傳諸國,留真在一峰。」《塞上》云:「河冰堅度馬,塞雪密藏鵰。」《喜長公至》云:「久別年顏改,相逢夜話長。」《隱者》云:「多年不道姓,幾日旋移家。」《宿東林寺》云:「鳥歸杉墮雪,僧去石沉雲[163]。」《上翰林楊學士》云:「露寒金掌重,天近玉繩低。」《柳氏書齋》云:「著書驚日短,彈劍惜春深。」《上王太尉》云:「探騎通番壘,降兵逐漢旗。」《田家秋夕》云:「露下牛羊靜,河明桑柘空。」《舟行》云:「林斷城隍出,江分島嶼迴。」《寄梅蘇州》云:「鎖城山月上,吹角海鷗驚。」《宿楊侍郎東亭》云:「卷幔來風遠,移牀得月多。」《送程至》云:「白浪分吳國,青山隔楚天。」《遊隱靜寺》云:「空潭聞鹿飲,疎樹見僧行。」《送錢供奉巡警》云:「劍佩明山雪,旌旗濕海雲。」《梅鼎臣河亭》云:「曠野行人少,長河去鳥平。」《宿肇公山齋》云:「月高山舍迥,霜落石門深。」《送盧經西歸》云:「霜多秦木迥,雲盡漢山孤[164]。」《濠梁夜泊》云:「夜闌潮動舸[165],秋迥月臨城。」《崔仰秋居》云:「葉影風中盡[166],蟲聲月下多。」《贈裴使君》云:「行縣山迎舸,論兵雲繞旂。」《早行》云:「繁霜衣上積,殘月馬前低。」《秋夕》云:「磬斷蟲聲出,峰迴鶴影沉。」《書韓退之屋壁》云:「移家臨醜石,租地得靈泉。」《秋夕懷長公》云:「秋近草蟲亂,夜遙霜月低。」《觀宴鄉老》云:「海鷗聽舜樂,山鬼醉堯觴。」《贈素上人》云:「中食下林狖,夜禪移塚狐。」《晚夏》云:「扇聲猶泛暑,井氣忽生秋。」《江行早發》云:「殘月楚山曉,孤煙江廟春。」《宿翻經館清少卿房》云:「梵容分古像,唐語入新經。」《題王太保道院》云[167]:「鶴傳滄海信,僧和白雲詩。」《秋夕懷汪白詩》云:「寒禽栖古柳,破月入微雲。」《贈白上人》云:「花漏沉山月,雲衣起海風。」《喜陳助教至》云[168]:「樓中天姥月,座上杜陵人。」《冬日野望》云:「人歸岡舍迥,鴈過渚田遙。」《送人牧榮州》云:「山色臨巴迥,江流入漢清。」《春申道中》云:「湘雲隨鴈斷,楚路背人遙。」《贈李道士》云:「松風吹髮亂,嵓溜濺碁寒。」《栖霞寺》云:「境閑僧渡水,雲盡鶴盤空。」《林逋河亭》云:「古路隨崗起,秋帆轉浦斜。」《楊秘監池上》云:「禽寒時動竹,露重忽翻荷。」《魏野山亭》云:「嵐重琴碁濕,風長枕簟寒。」《塞下》云:「離磧鴈衝雪,渡河人上冰。」《寄白閣能上人》云:「夜梵通雲竇,秋香滿石叢。」《陝西道中》云:「關河雙鬢白,風雪一燈青。」《送防秋楊將軍》云:「殺氣生龍劍,威風動虎旗。」《瓜洲亭子》云[169]:「落潮鳴下岸,飛雨暗中峰。」《賀劉舍人》云:「日纏黃道迥,春入紫微深。」《除夜》云:「寒燈催臘盡,曉角喚春歸。」《幽并道中》云:「鴈行沉古戍,鵰影轉寒沙。」《送僧歸天台》云:「景霽雲迴合,秋生樹動搖。」《過陳摶舊居》云:「亂水僧頻過,荒林鶴不還。」《宿橫江館》云:「露館濤驚枕,空庭月伴琴。」《維邢道中》云:「馬渡冰河闊,鵰盤磧日高。」《國清寺秋居》云:「驚蟬移古柳,鬭雀墮寒庭。」《書平上人山房》云:「松風傳夕磬,谿霧擁春燈。」《觀南郊天仗》云:「霓旌搖曙景,鳳吹繞春雲。」《贈義省上人》云:「坐石雲生衲,添泉月入瓶。」《昇平詞》云:「萬國無刑治,三邊不戰平。」《國清寺》云:「瞑鶴棲金剎,秋僧過石橋。」《呂氏西齋》云:「雲殘僧掃石,風動鶴歸松。」《劉參幽居》云:「風暖鳥巢木,日高人灌園。」《楊都官池上》云:「竹風驚宿鶴,潭月戲春鷖。」《書矯方屋壁》云:「圭竇先知曉,盆池別見天。」《送陳舍人巡撫》云:「月露疎寒柝,雲濤閃畫旂。」《宿齊上人禪齋》云:「鶴驚金剎露,龍蟄玉瓶泉。」《春日寇宮贊池上》云:「喧風生木末,遲景入泉心。」《七夕》云:「河來天上闊, 雲度月邊輕。」《贈王道士》云:「海人來相鶴,山狖下聽琴。」《送孫荊州》云:「畫鷁浮秋浪,金鐃響夕雲。」《江城晚望》云:「丹楓映郭迥,綠嶼背江深。」《題王太保山亭》云:「危溜含清瑟,飛花點玉觴。」《送李秦州》云:「朱旗凌雪卷,畫角入雲吹。」《晝上人西齋》云:「孤雲還靜境,遠籟發秋空。」《李太傅山莊》云[170]:「圍碁分雪石,汲井動金沙。」《宮中詞》云:「井含春氣碧,樓轉夕陰清。」《送吳袁州》云:「鳥暝風沉角,天清月上旗。」《寄肇公》云:「斜吹鳴金錫,歸雲擁石牀。」《塞上》云:「古戍生煙直,平沙落日遲。」《贈嗣上人》云[171]:「拂石雲離箒,烹茶月入鐺。」《舟行》云:「遠嶼迎檣出,寒林帶岸迴。」《送延上人》云:「來時雲擁衲,別夜月隨笻。」《馬蠙淮亭》云:「路橫崗燒斷,風轉浦帆斜。」《上殿前戴太保》云:「劍靜龍歸匣,旗閑虎繞竿。」《高諲書齋》云:「品畫逢名客,橫琴憶古賢。」《太一山》云:「雲陰移漢塞,石色入秦天。」《塞上送人》云:「地遙羣馬小,天闊一鵰平。」《范溶園池》云:「江花凌霰發,山溜入池深。」《獵騎》云:「長風躍馬路,小雪射鵰天。」《高略書院》云:「古木風煙盡,寒潭星斗深。」《送段工部河北轉運》云:「渡河風動旆,巡部雨霑車[172]。」

神宗朝,皇嗣屢闕,余嘗詣閤門上書[173],乞立程嬰、公孫杵臼廟, 優加封爵,以旌忠義,庶幾鬼不為厲,使國統有繼。是時,適值鄆王服藥,上覽之矍然,即批付中書,授臣將作監丞,敕河東路訪尋二人遺迹,乃得其冢於絳州太平縣[174]。詔封嬰為成信侯,杵臼為忠智侯,因命絳州立廟,歲時致祭。余所上書,略曰:「臣嘗讀《史記˙世家》,考趙氏廢興之本末,惟程嬰、公孫杵臼二人,各盡死不顧難,以保全趙氏孤兒,最為忠義。乃知國家傳祚至今,皆二人之力也。蓋下宮之難,屠岸賈殺趙朔、趙同、趙括、趙嬰齊,已赤族無噍類,惟朔妻有遺腹,匿於公宮。既而免身生男,屠岸賈聞知,索於宮中甚急,於是朔妻置男袴中,祝曰:『趙宗滅乎?若號。即不滅,若無聲[175]。』及索,兒竟無聲,乃得脫。然則兒之無聲,蓋天有所祚。且天方啟趙氏生聖人,以革五代之亂,拯天下於湯火之中,而奄有焉。使聖子神孫,繼繼承承而不已,則兒又安敢有聲?蓋有聲則不免,不免則趙氏無復今日矣。然雖天祚,亦必賴公孫杵臼謬負他嬰,匿於山中,卒與俱死,以絕其後患。又必賴程嬰保持其孤,遂至成人而立之,以續趙祀,即趙文子也[176]。於是趙宗復盛,傳十世至武靈王,而遂以胡服[177],與秦俱霸。其後為秦所併,則子孫蕩析,散居民間,今常山、真定、中山,則古之趙地也。故趙氏世為保州人,而僖祖、順祖、翼祖、宣祖,皆生於河朔,以至太祖啟運,太宗承祧,真宗紹休,仁宗守成,英宗繼統,陛下纘業。嚮使趙氏無此二人,以力衛襁褓孑然之孤,使得以全,則承祀無遺育矣,又安能昌熾以至於此?故臣深以謂國家傳祚至今,皆二人之力也。二人死皆以義,甚可悼痛。雖當時趙武為嬰服喪三年,為之祭奠,春秋祠之,世世勿絕[178],然今不知其祠之所在。竊慮其祠,或廢而弗舉,或舉而弗葺,或葺而弗封[179],三者皆闕典也。《左氏》曰:『鬼有所歸,乃不為厲。』自宋有天下,凡兩周甲子[180],百二十二年於茲矣。而二人忠義,未見褒表,廟食弗顯。故仁宗在位,歷年至多,而前星不耀,儲嗣屢闕。雖天命將啟先帝以授陛下,然或慮二人精魄,久無所歸,而亦因是為厲也。何哉?蓋二人能保趙孤,使趙宗復續,其德甚厚,則趙宗之續,國統之繼,皆自二人為之也。況二人者,忠誠精剛,洞貫天地,則其魂常遊於大空,而百世不滅。臣今欲朝廷指揮下河東北晉趙分域之內,訪求二人墓廟,特加封爵旌表。如或自來未立廟貌,即速令如法崇建,著於甲令,永為典祀。如此則忠義有勸,亦可見聖朝不負於二人者矣。」

龍圖燕公肅,雅多巧思,任梓潼日,嘗作《蓮花漏》獻於闕下。後作藩青社,出守東潁,悉按其法而為之。其制為四分之壺,參差置水器於上,刻木為四方之箭,箭四觚,面二十五刻,刻六十四面,百刻總六千分,以效日,凡四十八箭,一氣一易,鑄金蓮承箭、銅烏引水,下注金蓮,浮箭而上,有司唯謹視而易之。其行漏之始,又依《周官》水地,置泉法,考二交之景,得午時四刻一十分,午為正南,北景中以起漏焉。以梓潼在南,其法晝增一刻,夜損一刻,青社稍北,晝增三刻,潁處梓青之間,晝增二刻,夜損亦如之。仍作宣秘漏,其窺天愈密焉,茲亦張平子之流也。

本朝之制,待制止繫皂鞓犀帶[181],遷龍圖閣直學士,始賜金帶。燕公為待制,十年不遷,乃作《陳情詩》上時宰,曰:「鬢邊今日白,腰下幾時黃?」於是時宰憐其老,未幾遷直學士。燕公登科最晚,年四十六始用寇萊公薦,轉京官,晚登文館,列侍從,作直學士,時已六十餘矣。

[157] 嶺暮清猨急,「清」原作「春」,據《類苑》卷三五改。

[158] 贈陳少府云,「少」原作「六」,據《類苑》卷三五、《詩話總龜》前集卷一二改。

[159] 山叟學彈琴,「叟」原作「吏」,據《詩話總龜》前集卷一二改。

[160] 春淺冰生井,「春」原作「香」,據《類苑》卷三五、《詩話總龜》前集卷一二改。

[161] 出定白髭長,「定」,文津閣本、《類苑》卷三五作「寺」。

[162] 送遷客,「遷」原作「選」,據《類苑》卷三五改。《詩話總龜》前集卷一二作「逐」。

[163] 僧去石沉雲,「去」原作「定」,從《詩話總龜》前集卷一二改。

[164] 雲盡漢山孤,「盡」,《類苑》卷三五、《詩話總龜》前集卷一二作「蓋」。

[165] 夜闌潮動舸,「闌」原作「閑」,據《類苑》卷三五改。

[166] 葉影風中盡,「影」原作「落」,據《類苑》卷三五改。

[167] 題王太保道院,「太」原作「大」,據《類苑》卷三五、《詩話總龜》前集卷一二改。

[168] 喜陳助教至,「教」原無,據《詩話總龜》前集卷一二補。

[169] 瓜洲亭子,「洲」原作「州」,徐校云:瓜州在今甘肅西北,其地無海潮,當為揚州南面的「瓜洲」之誤。

[170] 李太傅山莊,「傅」原作「博」,據《類苑》卷三五、《詩話總龜》前集卷一二改。

[171] 贈嗣上人,「贈」原無,據《類苑》卷三五、《詩話總龜》前集卷一二補。

[172] 此段下,《詩話總龜》卷一二尚有:「《題高生山閣》云:『對酒淮潮起,題詩楚月新。』《經明大師房》云:『門掩前朝樹,心垂別郡峯。』《送李堪》云:『秋聲動羣木,暮色起秋山。』」共四十五字。

[173] 余嘗詣閤門上書,「閤門」原作「閣門」,據《類苑》卷一八改。

[174] 乃得其冢於絳州太平縣,「冢」原作「家」,據《類苑》卷一八改。

[175] 趙宗滅乎若號即不滅若無聲,「若號即不滅」五字原無,據《類苑》卷一八補。

[176] 即趙文子也,「趙文子」原作「趙武子」,據《史記》卷四三《趙世家》、《類苑》卷一八改。

[177] 而遂以胡服,「胡服」原作「山河」,據《類苑》卷一八「封程嬰孫杵臼」條,文津閣本、筆記本改。

[178] 世世勿絕,原作「世勿絕」,據《類苑》卷一八補。

[179] 或葺而弗封,「或葺」原無,據《類苑》卷一八補。

[180] 凡兩周甲子,「凡兩周」三字原無,據《類苑》卷一八補。

[181] 本朝之制待制止繫皂鞓犀帶,原本前一「制」字下有「誥」字,據徐校此乃一衍字,從刪。